![]() |
|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學習研究》(課題立項號:116110001)為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五個重大課題之一。課題著眼于全球關注的教育問題,研究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學習開展較為廣泛和進展較顯著的中小學第二語言個性化學習,以此為原型,進一步獲得研究發現,探索如何在理論和實踐、理想和現實之間構建一條合適的途徑,以推進信息技術支持下個性化學習的發展。
本課題借鑒國際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的最新成果,在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的框架下,集成語料庫檢索技術、學習診斷的智能技術和WEB2.0技術,設計和開發敏特英語個性化詞匯學習與測試系統,這項ICT與核心學科英語的深層次融合的研究在應用范疇具有開創性的探索意義, 也為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一個教育教學應用的原型,是一個具有前瞻意義的研究項目。
個性化學習研究是一項全球關注的教育命題,什么是給學生適合的教育?如何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教育?如何兼及“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鑒于這一命題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本課題作為應用課題,主要研究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學習開展較為廣泛和進展較顯著的中小學第二語言個性化學習,以此為原型,進一步獲得研究發現,探索如何在理論和實踐、理想和現實之間構建一條合適的途徑,以推進信息技術支持下個性化學習的發展。
圍繞要解決的學習問題,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
(1)在現有的敏特詞匯學習系統(包括以智能化敏特引擎為核心技術的英語詞匯詞義學習系統、中小學英語在線練習和測試系統以及相應的英語練習卷庫和數字化學習資源)基礎上,集成語料庫檢索技術、學習診斷的智能技術和WEB2.0技術,設計和開發新一代具有互聯、交互和移動特點的敏特英語個性化學習與測試系統。
(2)根據“數據中心上移和服務下行”的原則,在區域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上建設英語個性化詞匯學習與測試系統,實現學生學習信息的互聯互通,便捷、高效地提供學生的語言學習服務,為區域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提供一個教育教學應用的原型;
(3)通過大規模的區域實驗,形成符合中國學生英語學習特點的個性化學習策略和學習路徑,促進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有效提高。
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是:(1)敏特英語詞匯個性化學習與測試系統的基本框架
(2)敏特英語個性化學習與測試系統的邏輯架構
(3)學生英語學習練習和測試平臺與診斷與反饋系統設計
(4)基于web2.0技術網絡學習社區
(5)區域實驗設計
第二層次——城市和發達地區農村實驗區(市、區、縣) ,運用現有和建設的計算機房和家庭計算機環境,在敏特詞匯學習同時,加強閱讀和寫作,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有意義的英語學習和應用活動,探索課內外銜接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
第三層次——正在和即將開展1對1數字化學習試驗的地區,開展基于社區的網絡學習,鼓勵學生應用語料庫搜索工具( KWIC )自主搜集、篩選和重組學習材料,開展基于工具軟件的學習,發展學生語言學習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聯想推理思維,也可以擴大實驗的學科范圍,構建學生自主、探究和協作的數字化學習模式。
本課題研究采用三個層次的組織架構:
第一層次是由英語教學、教育技術、教育管理等多學科專業工作者組成的專家組:
蔣鳴和 | 總課題組組長、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首席專家 |
龔亞夫 |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 |
孟雁君 | 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英語特級教師、敏特英語首席專家 |
黃天元 | 中央電化教育館研究室副主任、心理學博士 |
夏秋榮 | 中國關工委全國教育專家指導中心研究員、北京教育學院朝陽 分院原副院長 |
陳美玲 | 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副主任 |
第二層次由以北京敏特昭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林亞琳為首的有關開發研究人員組成。
第三層次由全國自愿參加課題實驗的區域及學校構成。
課題預期研究周期為3年, 至2016年春結題。
第一階段(2011-2012年)
本階段的研究任務是:
(1)完成頂層系統設計;
(2)在頂層系統設計框架下,分別開發可用于小型中試實驗的在線學習系統和在線練習測試系統;
(3)課題實驗區和實驗校的申報、環境建設、開展小規模實驗。
第二階段(2013-2014年)
(1)在中試實驗基礎上集成在線學習系統和在線練習和測試系統;
(2)完成與公共服務平臺的對接;
(3)區域開展大規模的實驗。
第三階段(2015年)
(1)進一步完善系統。
(2)完成實驗總結,撰寫并出版課題研究報告和成果。